原本坚固的友谊,差点被一笔装修款击垮。
案情突发:涉外因素使案件骤增难度
据悉,原告受邀为被告在境外经营的酒店进行装修,工程结束后,款项却迟迟未结。无奈之下,原告将被告诉到景洪市人民法院。谁也没想到,就在开庭前一天,案情陡然生变——被告突然提出管辖异议,主张酒店位于缅甸,案件应由缅甸司法机关审理,并适用外国法,同时对工程质量及验收问题提出异议。一时间,涉外因素、程序争议与实体问题交织,让这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骤然升级。
面对突发状况,案件承办法官虞兵和法官助理胡进迅速将焦点对准核心争议:“管辖异议是否成立?”“应适用哪国法律?”他们连夜梳理法律依据,厘清审理思路,为案件筑牢法理基础。
峰回路转:多年友情成破局关键
转机,出现在开庭当天。
法官助理提前到庭,分别与原告的代理律师和被告本人深入交谈。一句“我真没想到会因为这件事和老朋友对簿公堂”,道出了被告心中的遗憾与无奈。原来,双方曾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合作始于信任,分歧却源于误会。这个被忽略的情感线索,成为破局的关键。审判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这起纠纷,有调解的可能。
双线施策:法理情理齐疏导
然而,调解之初并不顺利。双方调解方案分歧大、顾虑多,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困境,审判团队没有放弃,果断启动“法理+情理”双线调解策略。法官耐心释明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涉外管辖的规定,清晰界定法律边界,消除了双方对程序的误解;法官助理则开展“背对背”沟通,一次次电话联系、一句句诚恳交谈,逐步摸清双方真实诉求与经济状况,婉转传达彼此的难处与诚意。
“如果坚持要走涉外诉讼程序,案件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虞兵法官耐心向被告解释,“而且跨国执行也是个难题。”
“被告酒店的经营遇到了一些未曾预料的状况,他非常希望既能渡过眼前的难关,也能保住你们这份多年的情谊。”
渐渐地,坚冰开始融化,分歧慢慢缩小。最终,在审判团队不懈地推动下,两位昔日好友放下心结、互谅互让,达成一致调解方案。一场横跨两国的商事纠纷,在立案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画上圆满句号。
这不仅是一次高效的法律调解,更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情感修复。景洪市人民法院以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层内涵——不止于定分止争,更在于重建信任、守护人情。下一步,景洪市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涉外商事纠纷调解机制建设,以更开放的司法姿态、更灵活的调解智慧,回应市场主体对公平、高效司法环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