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景洪市法院>>简报信息

守护“最后一公里”的光——一位90后 执行法官的公平正义之路

作者 :李芸苇  来源:执行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5-07-07 11:07


2018年,怀揣着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正义的追求,刚毕业的马元鑫进入景洪市人民法院,踏上了执行工作的征程。

短短几年间,他从一名青涩的法官助理成长为执行局副局长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温暖人心的细节,生动展现了一名基层执行法官的坚守与担当。

 

“纸上法律”到“脚下正义”

 

刚入职时,马元鑫曾以为公平正义就是一张白纸黑字的判决书直到他跟随老法官下乡执行一起相邻权纠纷。那天,大雨倾盆,两户村民为了半米宅基地争执不下。他的指导法官二话不说,卷起裤腿蹲在泥地里一尺一尺地丈量地界。雨水打在皮尺上,也打湿了马元鑫的制服。

当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说出我们相信法院量的公道时,他在飞溅的雨水明白公平正义不仅要写在判决书更要在每一次俯下身去的行动中走进群众心里

此后,无论是烈日下的现场勘验,还是深夜里的蹲守执行,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他心中,那根被雨水打湿的皮尺已然化作一把标尺不断激励着他步步前行。

 

刚柔并济,让执行有力度更有温度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艰难的一公里。

2021年,马元鑫接手了一起棘手的系列欠款案:被执行企业仍在运营,背后关乎着50多个工人家庭的生计。如果直接拍卖厂房设备,企业倒闭后工人将面临失业;但如果放任不管,申请人的权益又无法保障。经过无数次走访调研,他创新采用“分期履行+动态监管”的方式,要求企业每月至少还款15万元,每年履行不低于200万元,暂不拍卖处置其厂房和机器设备,使被执行企业在维持经营的同时逐步偿还债务,并保障工人的就业。当案件最终圆满执结时,他深深体会到:法律要在刚性的框架里,织就温暖的方案网

 

一个鞠躬背后的三个相信

 

的不是跋山涉水找老赖,是当事人的眼神从期待变成怀疑我要对得起每一个当事人马元鑫的声音里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

2021年,他接手了一起尘封二十年的旧案,卷宗纸页已经泛黄,但受害人家属的伤痛却依然鲜活。年仅26岁的申请人让他印象深刻。

“法官,我父亲走时我才4岁,最艰难的日子我和母亲都熬过来了,但这份公道我一定要讨。”年轻人平静的话语下,是22年沉淀的执着。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马元鑫心上。他翻遍当年的案卷,数十次和双方当事人沟通,最终,被执行人多支付了5万元补偿金。

结案那天,年轻人在离开前向法院深深鞠躬。正是这个鞠躬的身影,让马元鑫更加坚信自己的三个相信:相信法律之光终会照亮每个角落相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相信善良需要用法律的铠甲守护。

工作至今,马元鑫共受理了3416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标的72369.64万元2022年,云南高级人民法院评为“执行信访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但他常说:“荣誉是集体的,而责任是自己的。”

如今,马元鑫依然保持着刚入职时的信念——“热忱之心,不可泯灭。”奔波在执行一线,用脚步丈量正义,用行动传递司法温度。他的故事,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却让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相信——正义,终会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