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景洪市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自身审判职能作用,在专项普法工作中始终注重以案释法,用典型案例教育引导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对法律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赴边境巡回开庭,让群众近距离直面庭审
2023年3月10日上午,景洪市人民法院来到边境村寨勐龙镇曼兵村委会曼兵村民小组,开展阳光司法巡回开庭,公开审理了岩某四人运送他人偷越国境一案,并当庭宣判,四名被告人均被判处了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余元。庭审结束,结合村寨的民族特性,市法院精通傣语的普法干警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诫村民:不要被贪欲蒙蔽心智,最后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本案被告人便是为了2500元一人的“高报酬”,铤而走险,原以为是将他人拉出国境,殊不知是将自己拉入牢狱,靠近边境线的每一步,即是踏向深渊的每一步。
通过巡回审判+就地释法+普法宣传的工作模式,把群众关注的案件庭审搬到村寨,让群众近距离旁听庭审,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民族通俗语言进行“双语”普法,做到普法宣传“接地气”“贴民心”,法律意识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主动“请进来”,让职工沉浸式体验法庭审案
2023年3月23日,景洪市委编办、景洪市民政局等单位40余人来到市法院,旁听邓某某犯贪污罪一案的公开庭审,“面对面”接受了一次深刻的警示教育。庭审现场,经法庭举证质证等环节,邓某某忏悔认罪:领导干部一旦利欲熏心,就会丧失信念,背离初心,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和特权的工具,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当事人现身说法,警醒在场旁听人员敬畏法纪、敬畏责任,做到不越规、不逾矩,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市法院延伸司法审判职能,将审判资源转化为法治宣传教育资源,引导大家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持续筑牢正风肃纪的廉政底线。
主动作为释法明理,促和解免双方公堂争讼
景洪市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一起基本养老保险的行政诉讼案件,为保证行政争议依法有效化解,分管领导及承办法官多次耐心走访调查,深入查找细节、查明案件事实。针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召开座谈会面对面沟通,承办法官逐一梳理分析,就如何化解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合理处置意见,分管副院长同时对行政机关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周详的解答。行政机关相关负责人对意见建议表示接受并当场决定该案继续采取措施,力争实质解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合理诉求。在行政机关和法院共同努力下,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后续回复表示满意,最终申请撤回了对行政机关的起诉。
本案是法院扎实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的具体个案措施。法官向行政机关以案释法,让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法规及程序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防范行政诉讼风险,妥善化解行政纠纷,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积极推动行政争议溯源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摆摊”蹭热度,节庆赶摆场变身普法小集市
“赶摆”类似于赶集,但傣家人“赶摆”就是一个集祭祀、文艺、商贸于一体的集会。时隔三年,“傣历1385新年”泼水节强势回归,景洪法院普法队伍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蹭热度”的机会。4月中旬,嘎洒街道、勐养镇、普文镇、景讷乡等各地泼水节赶摆场,都有景洪法院“普法小摊位”的一席之地,为往来群众送去“法治宣传大礼包”。熙熙攘攘的集市,普法干警穿上制服、拉起横幅、各类普法“宣传品”上桌,即正式“出摊”。很快引来群众驻足围观、询问交谈,趁此契机,普法队员与群众们“套近乎” “唠家常”“侃大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老百姓对话畅聊,不知不觉间便给群众上了一堂氛围轻松的“集市法治课”。
在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集市里,普法“生意”热火朝天,现场学法气氛热烈,这种摆摊普法的方式把傣乡赶摆场变成普法小集市,有人气、接地气、贴民心,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节庆期间市法院累计发放普法宣传小画册2000份,提供法律咨询和解答28起,受教育人数800余人。在这样的氛围里,群众乐于接受法律知识,也能收到普法小团扇、普法卡通画报、普法环保袋、普法竹篾伞等等“普法红利”,法律常识、法治种子就在群众敞开的心扉生根发芽,十分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景洪市人民法院此后将继续探索多种普法宣传形式,扩大普法工作受众面。特别是注重“以案释法”和“通俗易懂”,结合群众实际情况和法治需求,实施分众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普法教育,切实把普法工作做到实处、做出成效,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想深入人心。